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学科代码:085406 授予专业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控制工程专业领域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交叉性的特点,涉及国家经济建设的众多方面。控制工程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为基础,以工程系统为主要对象,借助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器和执行器等部件,运用控制原理和方法,组成系统,通过信息与能量和物质的转换,以达到或实现预期的目标。控制工程领域涉及工业、农业、军事、社会、经济、环境、金融、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等领域。
控制工程专业于2013年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现具有两个省重点实验室:“网络化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油气田控制与动态监测”;一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油田控制与信息工程”;一个省级研发中心:“电子信息工程研发中心”。
“控制工程”专业具有黑龙江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梯队2014年荣获“优秀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称号。2018年6月获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2021年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青、黑龙江省杰青、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女科学家1名,教授9名、副教授14名,其中16人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的教师具有外校学习的经历,校外导师19人。
“控制工程”专业以“打造卓越工程师,服务石油石化行业”为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突显石油石化行业背景优势与特色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优秀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先进控制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工业自动化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一批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走向了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政府机关等用人单位,就业率达到100%。
二、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身心健康,传承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在控制工程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石油石化控制行业相关规范,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方向
“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有:
(1)先进控制技术与应用;
(2)计算机控制与管理;
(3)工业自动化技术;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5)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四、学习年限
控制工程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学分设置与要求
1. 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必修环节、选修课、补修课四部分组成。原则上每16学时计1学分。
2. 研究生课程安排时间为1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3. 总学分要求:控制工程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不超过38学分。
4. 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六、必修环节
1. 专业实践
(1)在学期间,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一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的方式;
(2)研究生可根据需要到学校具有实训、实践教学能力的单位、导师的科研协作单位或其他相关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3)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一个月结束。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格及以上为合格。考核合格者,获得学分;考核不合格及未参加专业实践者,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4)考核方式执行《东北石油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东油研发[2013]28号文件的相关要求。考核通过后,将考核材料交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 记4学分。
2. 劳动教育
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义务劳动、公益劳动和实践劳动三个部分,根据学院安排以劳动教育进程表的形式加以安排。通过开展科研助手、学科服务、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和实践、勤工助学等领域的劳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学院秘书和辅导员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记0.5学分。
3. 美育教育
研究生美育教育的内容包括艺术鉴赏慕课、审美鉴赏专题讲座和美育实践三部分,艺术鉴赏慕课由学校统一组织,学院定期开展审美鉴赏专题讲座,丰富研究生第二课堂,同时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文化艺术节、艺术展演、艺术竞赛、国际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由学院秘书和辅导员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记0.5学分。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行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 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 指导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
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专家开设校企联合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
八、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培养单位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选取:
(1)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2)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3)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4)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
(5)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6)工程设计与实施;
(7)技术标准制定。
学位论文的类型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五种类型之一。
2.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3.开题在第三学期进行,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经开题论证小组论证及所在院系批准后,报研究生学位办公室备案。
4.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内容符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试行)》,论文撰写具体格式见《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5.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执行《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6.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发表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须完成下列3项之一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1)在中文核心期刊(及更高等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2)在被EI检索的英文投稿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3)获得科研创新成果一项;
以上各项的署名,研究生须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署名的,导师也须署名。
九、科研创新成果
专业性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发表(或录用)统计源及以上级别学术论文1篇,具体要求如下:
(1)发表在学术理论部认定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EI(Engineer Index,工程索引,检索类型为JA)全文收录的期刊,或发表在隶属于统计源期刊目录的期刊。期刊认定时间以见刊(网络发表)时间为准。
(2)所发表学术论文应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
(3)第一署名单位应为东北石油大学,需有导师共同署名,研究生排名第一,或导师排名第一、研究生排名第二。
2、授权专利1项,具体要求如下:
(1)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
(2)发明人需有导师署名,研究生排名第一,或导师排名第一、研究生排名第二。
(3)实用新型须获得授权,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进入实审阶段。
3、参与学科制定的学术竞赛1项,并获奖,具体要求如下:
(1)参赛项目与论文具有相关性。
(2)赛事级别认定以《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2020]81号)文件规定为准。
(3)《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中的国家级A+、A、B类并获得要求级别及以上奖励不少于1项(获奖项目要求和论文具有相关性,国家级三等奖取第一名、国家级二等奖取排名前两名,国家级一等奖取排名前三名,国家级特等奖取前四名)。
4、 在行业知名且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连续举办5届及以上)至少1篇,具体要求如下:
(1)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
(2)第一署名单位应为东北石油大学,需有导师共同署名,研究生排名第一,或导师排名第一、研究生排名第二。
5、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导师的横向课题:
(1)参赛项目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
(2)合同额50万以内课题学生排名第一,合同额50万以上课题学生排名第前二。
6、学科相关厅省部及以上科技奖励1项:
(1)所获奖励项目应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
7、出版专著、译著:
(1)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
(2)第一署名单位应为东北石油大学,需有导师共同署名。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学 位 课 |
公共学位课 |
S1918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考试 |
|
S1918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1 |
考试 |
|||
S1118-- |
第一外国语(英语01,日语02,俄语03) |
64 |
3 |
1 |
考试 |
|||
Z191801 |
工程伦理 |
16 |
1 |
1 |
考试 |
|||
S061899 |
论文写作与指导 |
32 |
2 |
2 |
考试 |
|||
学科前沿课 |
Z062801 |
控制工程专业前沿技术课 |
32 |
2 |
2 |
考查 |
||
学科平台课 |
S101804 |
组合数学 |
32 |
2 |
1 |
考试 |
至少修10~12学分,实践专题和专业案例专题必选。 |
|
S101803 |
现代概率与随机过程 |
48 |
3 |
2 |
考试 |
|||
S062806 |
线性系统理论 |
48 |
3 |
1 |
考试 |
|||
S062815 |
机器学习(双语) |
32 |
2 |
1 |
考试 |
|||
Z062803 |
控制工程中的矩阵分析方法 |
32 |
2 |
2 |
考试 |
|||
Z062804 |
工程控制系统案例专题 |
32 |
2 |
1 |
考查 |
|||
Z062805 |
工程控制系统技能实践专题 |
32 |
2 |
1 |
考查 |
|||
非 学 位 课 |
模块一 |
S062805 |
最优控制理论与应用 |
32 |
2 |
2 |
考查 |
至少修6~8学分。 |
S063834 |
智能控制技术 |
32 |
2 |
2 |
考查 |
|||
S063833 |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
32 |
2 |
2 |
考查 |
|||
S063836 |
预测控制 |
32 |
2 |
2 |
考查 |
|||
S063837 |
现代运动控制 |
32 |
2 |
2 |
考查 |
|||
Z063809 |
计算机控制工程 |
32 |
2 |
2 |
考查 |
|||
模块二 |
S063806 |
人工智能原理 |
32 |
2 |
2 |
考查 |
||
S063838 |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
32 |
2 |
2 |
考查 |
|||
S063811 |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 |
32 |
2 |
2 |
考查 |
|||
Z063810 |
模式识别技术与应用 |
32 |
2 |
2 |
考查 |
|||
S063839 |
数据挖掘技术 |
32 |
2 |
1 |
考查 |
|||
模块三 |
S063841 |
现代传感器技术 |
32 |
2 |
1 |
考查 |
||
S063843 |
仪表智能化技术 |
32 |
2 |
2 |
考查 |
|||
S063842 |
故障诊断技术 |
32 |
2 |
2 |
考查 |
|||
其他公共选修课,统一设置,见开课目录 |
||||||||
必修环节 |
Z580001 |
专业实践 |
|
4 |
|
考查 |
|
|
S580005 |
美育教育 |
|
0.5 |
|
考查 |
|||
S580004 |
劳动教育 |
|
0.5 |
|
考查 |
|||
补修课程 |
自动控制原理 |
|
|
|
|
不计入 总学分 |
||
过程控制工程 |
|
|
|
|
||||
自动检测技术 |
|
|
|
|
||||
总要求 |
总学分 32~38 |